ve1078c.jpg

气候变化和“气候门”

发自哥本哈根——数千名政治家,政府官员和环保主义者云集哥本哈根,为COP15全球气候峰会而来,他们踌躇满志,自视甚高,似乎自己就是一名即将执行拯救世界任务的特种部队成员。虽然各路人马之间的政治分歧依然巨大,但所有的代表无不得意洋洋,认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答案早就握在了自己手里。

眼看着作为峰会会场的贝拉中心逐渐淹没在代表们的高亢言论和过度自信之中,我不禁回想起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1997年的东京。当时全世界的领袖人物在那里共同签署了一份旨在削减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书——如今的哥本哈根与会者们可能早把这份东西淡忘了。那么这份《京都议定书》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答案:至少在目前来说,什么也没有。

无可否认,欧洲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当年出席东京气候峰会的15个欧盟国家中,还有10个依然没能完成自己当年所承诺的减排目标。日本和加拿大也食了言,而美国甚至连协议都没签。总的来说,面对这份东京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我们只兑现了5%。

换言之,如果我们把1990年的排放量视为100,如果没有《东京议定书》的话,到2010年这个排放数字会去到142.7,而假设完全贯彻议定书目标的话,排放量则变成133。事实上,这份议定书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在2010年排放量为142.2——简直跟什么都没做一样。再考虑到我们已经围绕《东京议定书》整整讨论和赞颂了12年,这份协议根本毫无成果可言。

但《京都议定书》最终失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有几个国家辜负了其他成员的苦心,而是由于迅速,大量的碳排放削减需要付出极端昂贵的成本。因此不管本次哥本哈根峰会在政治上是否成功,那个在经济上无法逃避的事实也即将再次应验——那些胃口巨大的减排承诺也会又一次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我一直呼吁,要会议组织者放弃那些毫无意义的,试图让各国政府定下减排军令状的策略。相反全世界都应该把目光扭转过来,集中到如何令无污染能源的成本低于化石燃料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谈判并促成一项国际协议,力争将绿色能源的研究和发展经费增加到全球GDP总额的0.2%(1000亿美元/年)。因为如果缺乏这种共同合作效应的话,可替代能源就很难缩小跟矿石燃料之间的差距。

HOLIDAY SALE: PS for less than $0.7 per week
PS_Sales_Holiday2024_1333x1000

HOLIDAY SALE: PS for less than $0.7 per week

At a time when democracy is under thre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incisive, informed analysis of the issues and questions driving the news – just what PS has always provided. Subscribe now and save $50 on a new subscription.

Subscribe Now

然而很不幸,出席COP15的代表团似乎对这种更现实的策略不感冒。在峰会的头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首席代表伊沃·德布尔在表示他本人在继续执行《东京议定书》方面有多乐观的时候就说:“差不多每一天,都有国家宣布新的减排目标或者行动计划”。

可惜这位的言论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大多数承诺都只是些空壳,要不就是难以实现,要不就是数字被注了水。比如日本要在2020年减少25%碳排放的承诺就令人难以置信——理由在此不赘述,但日本根本就没办法兑现这个雄心勃勃的承诺。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峰会之前就成功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因为该国承诺说要在未来10年内将碳集中度(指创造每一美元GDP的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水平的40%~45%。但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中国根本无须颁布任何新政策就能把自己的碳集中度降到40%,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其向低碳工业转型。换言之,中国只不过是把一个早就能实现的东西包装了一下,新瓶装旧酒,便弄出了一个看似雄心勃勃的新政策动议。

表象比实质更吃香,这堪称这类会议的通病。诸君试想一下哥本哈根的各代表团在否认“气候门”丑闻时的动作何其迅速——这单丑闻源自于从电脑骇客从英国一所权威气候研究中心电脑中“偷”出来数千份令人震惊的电邮和文件。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单丑闻中学到点什么那就太可惜了。须知气候门事件暴露了科学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不光彩的另一面。

这些电邮记录了一群世界顶尖的气候学家如何争辩,合谋和描绘一条有关气候变化的政治路线的全过程。他们篡改了所有不支持其假设的数据,把所有对结论有异议的专家称为“白痴”和“垃圾”,还威胁要抵制那些胆敢刊登反对文章的专业学术期刊。他们镇压异己,罔顾事实,阻挠监察,而且还掐断了信息的自由流动。

不出所料,这3000邮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那些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去“证明”:全球变暖的这玩艺只不过是些居心不良的知识分子编造出来的恶作剧。而这也是“气候门”的真正悲剧所在,气候变化不是一场恶作剧,但当公众中弥漫的气候变化怀疑论不断升温时,这些科学家的蓄意捏造数据丑行只不过证明了许多人都在等待着推翻一切结论。

而推动这些科学家去卷入气候门的动机则是一种自大的信念,认为拯救世界的方式就是去隐瞒或者误传那些既含糊不清,又自相矛盾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最终“迷惑”公众。但这种用捏造杜撰来代替科学严谨性的做法,可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策略

这实际上也是继续在抱着一个已经破产近20年的全球变暖应对方案不放手。而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就是拯救世界不是靠给《东京议定书》文过饰非,谎称那些宏大的承诺已经变成了现实,而是找到一个更明智,起码比目前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盲目追求的那一套更聪明的策略。

https://prosyn.org/6BcX6V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