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bai slums Subhash Sharma/ZumaPress

印度致命的城市

新加坡——中国和印度正在推动亚洲人口和城市化进程。2010年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2005至2025年两国预计在亚洲城市人口增长中将占62%,并在全球人口增长中占到令人吃惊的40%的份额。

像这样的统计数据凸显了城市规划和增长管理的紧迫性。但承认两国间的关键差异同样重要。中印两国城市发展道路和环境政策差异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印度国内人口问题的解决难度。

中国可能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二十多年来其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即维持目前人口所要达到的)水平,而且今后二十年内预计人口增长将转为负数。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维持人口正增长的印度注定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绝大多数预测认为印度人口将在2022年超过中国。

事实上,未来35年,印度预计将增加4亿多城市居民(增加的居民人数超过美国人口总和),而中国将只增加2.92亿。印度大部分人口将首次在城市中生活——这对目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印度不啻为一次重要的转型。

印度两个最大的城市中心——德里和孟买——经常被称之为新兴的全球特大城市。德里已经是世界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并且预计将在2030年赶上目前的全球最大城市东京。

当如此规模的人口增长遭遇快速城市化,控制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就会成为一项艰巨的政策任务。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按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计算),德里拥有全世界最糟糕的空气质量,印度城市包揽了全球空气质量最差城市的前四位和18个最差城市中的13个份额。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PS_YA25-Onsite_1333x1000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Our annual flagship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has arrived.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lus now.

Subscribe Now

中国往往(并且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因为恶劣的环境政策而备受指责。但麦肯锡调查显示中国比印度更主动地针对快速城市化进行规划,显示其具备应对环境挑战的资源和能力。中国各地新建城市的城市规划已充分考虑了这种担忧,河岸林荫道与城市自然保护区对能够产生环境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大规模公共交通网络)进行补充。

相比之下,印度的城市发展比较随意,很少考虑到城市系统的整体运作。比方说,该国城市地区往往欠缺充足的区域交通网络。大片的非正式定居点出现在空置的市中心和外围郊区,对环境、公共卫生和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将工业区和住宅区交织在一起,导致脆弱(且不断增长的)人口面临一系列负面溢出效应的威胁。

中印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政治实质,也反映在两国的治理作风。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污染控制。政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前大力推动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管理的区域一体化计划,其中包括生产过程的“绿化”和消除能源生产领域的“过剩产能”。

这样的跨司法辖区工作需要稳定的目标及强有力的协调能力,而中国的层级式管理体系恰恰能够提供上述元素。相反,印度中央政府在本应由国家负责的空气污染治理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无论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政府作何决定,由不同党派控制的地方政府都有可能反对他的政策,或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实行。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燃烧固体燃料)的430万人中,近三分之一(即130万人)来自印度。最近一份报告认为严格环境管制将使印度的人均寿命延长3.2年之多。上述实实在在的效益当中也包括经济效益。由此带来的超过20亿年的额外“寿命”会使民众生产力、创造力和对家庭及社会的无偿贡献显著提高。如果解决不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印度就无法真正享受到上述好处。

发布善意、公开的官方声明将向印度民众和全世界表态该国愿意保护民众免遭城市环境退化带来的减寿威胁。它还可以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活水准,(通过引导外国投资)直接或间接地惠及印度的当地民众。

印度在新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不言自明。但只有采取全面措施对所谓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附带损失进行遏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转型过程中的社会进步。

翻译:Xu Binbin

https://prosyn.org/RTe2Wwn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