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914.jpg

原油产量已达顶峰?

发自牛津——贯穿整个石油工业史,有关石油储量即将枯竭的恐惧和担忧已经成了一个反复翻炒的话题。这种情绪还常常四处传播,不时占据公众对于石油需求剧增,能源价格飙升以及由此而来的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想象。所以当今对于石油匮乏的讨论只不过是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讨论的延续,对人们来说应该是见怪不怪了。

“石油枯竭论”者指出,自2002年至2008年持续上涨的年平均油价以及全球多个地区不断下滑的石油产量,加上近几十年来大规模油田发现的减少(直到最近巴西海岸大型油田的发现才出现转机),所有事实都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石油生产量已经达到顶峰。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印等国持续不断的需求压力,有人因此预测说未来能源价格将保持高昂、能源供给短缺,经济和社会都将面临困境,甚至将因此引发能源战争。

鉴于石油是种不可再生能源,在某种意义上说全世界确实正在耗尽其储量。除非国际需求突然萎缩,未来石油生产将会在某一节点上达到顶峰并趋于枯竭。但是这样的预言简直跟废话无异。如果想令预言有意义,这些石油恐慌论者们必须同样预言石油生产顶峰到来的时间,那时候的能源需求状况,以及产量的下滑模式。

然而那些持“石油顶峰论”的理论家们的预测成绩却并不能令人信服;他们不断推翻自己的预测,将国际石油产量达到顶峰的日期向后推延。更糟的是,他们也没有认真尝试去说明,自己先前的预测被迫一再修正的原因是什么。

而这些预言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常常把“资源”同“储量”混为一谈。须知“资源”是指在不考虑可开采性和/或成本限制情况下,碳氢化合物的可利用量。“资源”代表着最终可生产量的最大值,因此,它是决定产量到达最高峰以及最终枯竭日期的相关概念。

如果石油资源的数量是确切可知,又如果可以精确预测石油消费增长趋势的话,计算石油枯竭的日期就变得非常简单。但这不过是些空乏的“如果”——尤其在考虑到关于石油资源终极储量的如此高的不确定性之时。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PS_YA25-Onsite_1333x1000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Our annual flagship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has arrived.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lus now.

Subscribe Now

然而当“石油顶峰论”者们对自己的观点自信满满之时,他们却没有考虑到任何目前或者未来在技术上提高资源量的技术可能性。事实上,由于估量整个石油资源数量非常困难,许多人都认为“石油顶峰论”是不切实际的。

但幸运的是,争论的焦点是在于石油的储量,而非资源。“储量”被定义为“能够从已知油田通过商业化挖掘所获得的原油数量”。石油储量的概念是从技术和经济方面,并非是从地质学方面界定的。

石油储量同样也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概念,它会因为额外的地质或工程数据的采用而在整体上向上或向下调整,也可能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或经济条件(比如原油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改变而改变。其实,近年来国际石油储备增长的绝大部分并不依赖新油田的发现,而是主要依靠提高现有油田产量以及开采速度的提高。

此外,不管多数人是否相信,原油都远远不是一种单一类型的产品。原油家族成员从容易获取的常规石油,到深层、超深层海洋石油,再到超重原油,数量众多。随着技术进步和油价的提升,这些石油的开采都将变成常规操作,并将“石油峰值论”再向后推延数年。

石油峰值论者没能地清楚区分石油资源和石油储量两者之间的概念——同时也未能认识到把资源转换成储量过程中价格、成本以及技术的因素的重要性——不但导致了他们对即将来临的石油产量峰值的不断估计错误,还导致信息误传,对政策制订产生了负面影响。有关石油峰值的争论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话题,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石油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长期与短期挑战之上。

在短期来说,有人担忧石油产量很快将在达到顶峰,但不是因为石油储量耗尽,而是由于阻碍投资的因素——比如进入某些石油储备国的路径被切断及对其的制裁,以及政策不确定性。某些确信石油峰值迫近的人认为,这些障碍影响不大,清除这些障碍只能把峰值的到来拖后几年时间。但是长远来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向可持续的新型能源途径转变,并且能够正确评估与这个转变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气候成本。不幸的是,类似的辩论还尚未开始。

现在,围绕石油峰值论所产生的论调不禁令人回想起在反恐战争论辩中弥漫的论调:“你要么站在我们这边,要么站在敌人那边”。如今这句话重新将众多观察员和分析家切割为两派。不过就像其他任何论辩一样,一旦极端派占据上风,真正的问题就被众人所忽视,最终被边缘化。

https://prosyn.org/CgTb7z7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