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To have unlimited access to our content including in-depth commentaries, book reviews, exclusive interviews, PS OnPoint and PS The Big Picture, please subscribe
Trump sees tariffs as much more than a policy, and we should, too. Trump’s tariffs will make life materially worse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 not least Americans – but what matters to him is the heroic spectacle, the leader’s demonstration of his capacity to induce shock and awe.
thinks those who question the rationality of recent US trade policy are missing the point.
While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has upheld President Yoon Suk-yeol’s impeachment and formally removed him from office, South Korea’s fragile democracy is likely to remain on shaky ground. As long as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ersists, the threat of authoritarianism will continue to loom large.
traces the country’s recent turmoil to the lasting impact of the Cold War and decades of military rule.
所有文化都会在人们的心里打上深刻的烙印,告诉他们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怎么做才能适应社会。比如,近代欧洲流行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一个女人婚前有过性行为,她就可能把爱人的印记留在自己体内,如果她婚后生子,小孩就可能会更像她从前的恋人,而不像现在的丈夫。这就为人们看重女性贞操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人们对遗传问题的看法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文化武器,但这种武器却并非为近代社会所独有。即便是现代科学也不乏遗传方面的文化观念,而这些观念很难与复杂的资料和高科技完全分开,人们相信这些科技手段使我们能够客观、不存偏见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人类起源领域,人们都知道人类的DNA序列近99%都与黑猩猩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讲,听到我们与黑猩猩无甚差别(我们天生注定有侵略性、也拥有类人猿的所有特征)、或者猩猩也有人权之类的结论也不足为怪。这里,社会意义与遗传信仰再次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人类和黑猩猩DNA的极端近似是两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黑猩猩的身体非常熟悉,而对DNA又没那么熟悉。毕竟,当黑猩猩刚被发现,还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时候(大约是在18世纪),多数学者都认为它与人类极其近似-甚至普遍把它作为人类的变种。
经过对类人猿几个世纪的研究,我们对自身和类人猿之间的所有细微差别都已经了如指掌。但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分子比较和80年代兴起的DNA技术,都为物种比较提供了新的方法。比较线性聚合物-像由氨基酸链组成的蛋白、或核苷链组成的DNA-实现了人们用简单的列表方式来表达进化的希望。
如果比较一下人类和黑猩猩的遗传物质,就会发现确实每100个可比位置中,有99个都完全相同。但这种方法忽略了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来染色体进化研究的大部分成果。突变过程比几十年前所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链滑、重复、换位和异常重组都会使密切相关的染色体产生本质上的不同。
Introductory Offer: Save 30% on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因此,尽管对相应位置核苷酸测量的近似度确实在98-99%之间,但这个数字并不包含或反映人类和黑猩猩染色体在尺寸方面的差异,以及染色体或染色体组结构的巨大不同。因为DNA序列是单维实体,因此它比四维实体更适合进行单数字比较。构成人类和黑猩猩股骨的基因也许确有98-99%的相似度,但很难说这些骨骼本身是更为相似还是更为不同。
将生物背景排除在外或许是DNA对比最引人入胜之处。人与猿之间98-99%的DNA相似性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生命类型。我们可以通过拿其它物种与猿和人进行对比来了解这个数字真正的动物学意义。如果和牡蛎相比,黑猩猩和人的共同之处至少超过了99%-都有骨骼、肌肉、神经和器官。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DNA比较大大 低估 了自然画卷中人和猿深层次的共同之处。
环境背景还揭示了天平另外一端的秘密。两个任意组合的DNA序列肯定有25%的共同之处,这是由于DNA序列仅仅由4个基数构成。因此,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所有多细胞生命,其DNA序列的相似性肯定会超过25%。
换句话讲,人和胡萝卜在基因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尽管它们在外形上大不相同。这里DNA比对显然夸大了不同物种间的实际联系。基因比较根本没有对物种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对上述关系进行合理的包装。
换句话说,人与猿基因极端相似表面是个自然现象,但它实际却起源于文化之中。这不是说它不正确或不准确,只是说它可能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明显。
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意义,以及我们的文化定位-科学为实现这种定位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和其它人一样,非科学观念对我们在解读生存之谜时对上述信息的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非科学观念就是为民间所普遍接受的遗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