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次呼吸

曼谷——印尼移动雾霾北印度后屠妖节迷雾中国“空气污染”回潮等可怕的报道反应了亚洲近年来的空气污染灾难。不仅是在亚洲,全球室外颗粒物污染每年夺去310多万人的生命,达到疟疾致死人数的5倍,只略低于目前艾滋病致死率的两倍

空气中的污染物,尤其是细微颗粒(小于2.5微米,也就是大约像蜘蛛丝那么宽)能够深入人的肺部,再从那里进入血液, 进而引发心肺病、癌症,还有可能导致早产。这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健康风险?

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话题的探讨往往并不明确。我们说空气质量差往往是指它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世卫组织标准,或者达到了特定的“空气质量指标”(AQI)。但与熟悉的危险比较更有利于加深公众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比方说,可以用“微死亡率”(micromort)为单位来描述呼吸受污染空气的直接风险,它所代表的是死亡概率的百万分之一。一般人平均每天面临约百万分之一的非自然死亡风险。这就为对比设定了有益的基础:举例来讲,潜水每次的死亡风险约为5;而跳伞每跳则为10;在英国生孩子大约是120。相比之下,在污染最严重的情况下呼吸北京的空气大致为15左右。

但空气污染最令人不安的风险来自于长期接触。我们可以用“微生存率”来对此进行量化——剑桥统计学家大卫·斯皮格尔霍尔特以此作为某人终其一生的累计风险单位。1“微生存率”相当于普通青年成人30分钟的预期寿命。普通人每天消耗约48个“微生存率”;但生活方式会影响人消耗“微生存率”的速度。

定居在大雾弥漫的北京每天将多消耗2-3个“微生存率”,相当于缩短近三年的寿命。定居香港或者圣地亚哥、智利将每天将多消耗1“微生存率”,而生活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新德里每天则多消耗4-5个“微生存率”。

BLACK FRIDAY SALE: Subscribe for as little as $34.99
BF2024-Onsite-1333x1000

BLACK FRIDAY SALE: Subscribe for as little as $34.99

Subscribe now to gain access to insights and analyses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thinkers – starting at just $34.99 for your first year.

Subscribe Now

相比之下,每天吸4支烟会消耗吸烟者约2个“微生存率”,这大致相当于在北京生活。但老化的步伐也可以得以延缓——每天锻炼20分钟能延长2“微生存率”的寿命(除非在浓雾中锻炼),而每天喝2到3杯咖啡还能多节省1 “微生存率”。此外,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损失的某些 “微生存率”搬到空气洁净的温哥华就可以恢复。

除了逃离城市,还可以通过限制特别危险日的空气吸入来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如果能得到现时的空气质量数据,民众就可以选择采取防护措施,如减少体力消耗、待在室内(最好对空气进行过滤)和佩戴口罩(至少佩戴N95级口罩,而不是手术口罩)。

遗憾的是,空气质量信息,特别是最有害的细微颗粒物信息在很多重度污染城市并不容易找到。但这样的监测并没有超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因为所需的设备并不十分昂贵。理想情况下,人们应当搜集空气质量数据、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并通过社会媒体实时广泛播出。这样城市居民就可以采取恰当的对策(这对于体弱者尤其重要)。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供其他发展中国家仿效。

当然,政府不应仅仅满足于监控;而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在亚洲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发展的压力下,实现目标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政府必须做出复杂的决策,制定痛苦的经济折衷方案。

为所有人提供空气质量信息(从根本上实现数据民主化)能使民众更好地参与应付出何种代价应对空气污染的讨论;同时也为高度污染的新环境对健康有何影响这种迫切需要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上述深远的健康影响,再加上公民自我保护的现实好处,应该能够刺激哪怕是财政上最捉襟见肘的政府立即实施透明的空气质量监测。

翻译:Xu Binbin

https://prosyn.org/WvbCJd2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