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In Pictures Ltd./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中国发展模式去向何方?

发自米兰——自邓小平于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反复修改其经济增长战略。虽然这40年来也走过弯路,但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在健康内部政策辩论助力下做出改变的意愿以及在复杂过渡进程中持续向前推进的能力。而随着外部条件对经济增长构成了多项新的挑战,中国的发展模式又将何去何从?

中国改革四十年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国家在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不断演进,而国内对此仍然存在重大分歧。一些人认为,国家——并延伸到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以维护保持经济发展所需的社会稳定。其他人则声称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所需的创新要求国家不能再扮演市场参与者,而是逐步转型为经济和社会优先事项的裁判员,监管者和仲裁者。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国家无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基础设施和技术等领域的投资上,同时还成为了新生市场和私营部门机构发展的后盾。此外还需要国家出手协助应对不平等状况并确保包容性增长,这些都是单靠市场所无法实现的。

此外中国政府也解决了各个分散化市场所不易或无法高效处理的协调问题——这在那些市场机构和行政能力可能尚处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政府在其一系列五年计划中都订立了明确的优先事项和预期目标以确保补充政策和投资能同时出台或正确排序。

那些希望在经济中对市场和私营部门赋予“决定性”作用的支持者们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对上述说法提出异议。然而他们会强调创新,生产力增长和整体增长主要是由不断扩大的私营部门所推动的。鉴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理念市场是这一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的日益渗透,过大力度的经济干预以及对正统经济发展理念的日益偏爱可能会对活力和增长构成威胁。

而国家在私营企业中的角色模糊性也已经阻碍了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国家和网络安全的行业——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转向以数字为基础,这类行业正在迅猛增长。如果中国回归到从前那种国家占有关键部门资产的模式,那么这些部门可能会由于缺乏竞争和试炼表现不佳,最终停滞不前。

Introductory Offer: Save 30% on PS Digital
PS_Digital_1333x1000_Intro-Offer1

Introductory Offer: Save 30% on PS Digital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entire On Point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 including Longer Reads, Insider Interviews, Big Picture/Big Question, and Say More –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未采用那种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股东权益型公司治理模式——尽管有迹象表明西方如今正朝着多利益相关方模式迈进。相反,中国当局将企业(以及金融市场)视为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工具。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一直在采用一种多利益相关方的模式。随着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共治在西方占据主流,中西模式可能开始趋同,而主要区别在于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才是全体非所有者利益相关方(或者说公共利益)的代表。

国家和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相对作用也尚未明确界定。而模式的细节也可能取决于一些实用性的考虑因素和进程修正。但如果要实现当局所订立的技术目标——比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所罗列的那些——显然需要一个充满活力且相对自由的私营部门,以及以针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上游投资来体现的重要国家支持。

同时中国在国家主导型创新方面的工作也加剧了其与各个经济伙伴,尤其是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中国可以采取措施来平息这些批评,特别是通过承诺尊重知识产权,移除跨境贸易和(尤其重要的)投资方面的非关税壁垒,并取消对私人跨境投资的合资要求(这样就不会再存在强制性技术转让)。

而更大的挑战则涉及国家在科技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联中的作用。在海外投资的中国私营企业必须令人信服地证明自身目的是纯粹商业性的,而且无意寻求国家安全等其他议程。如果中国政府能承诺将本国私营跨国企业与这些议程隔离开来则大有裨益。纵使没有任何政府会在间谍活动中放弃使用网络工具,但政府可以避免牵扯到私营部门。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有企业可能会继续面临更严厉的外国投资审查程序障碍。中国国有企业可以获得难以察觉的补贴,享有低成本资金以及国内竞争保护。更重要的是,一旦政府成为了控股股东,似乎就不太可能将商业利益与国家目标可靠地切割开来。

在互联网方面的跨境投资门槛也会提高并可能会持续存在。在这方面,监管上的重大差异(包括国家在内容和数据访问方面的作用)虽说不是不可能克服,但必定极为艰难。

因此中国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与不断发展的西方模式实现融合。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针对国家在市场中的角色——将持续存在。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道路肯定有助于缓解这些紧张局势。而更清楚地说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责任分工将有助于消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https://prosyn.org/3NhQh9jzh